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常委会工作动态
林仕国副主任带队视察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情况
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发布时间:2024-11-26 16:32:19 字号:

 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、宜居水环境、健康水生态、持久水安全的需求越来越显著,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。紧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,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视察工作安排,  近日,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仕国率队,组织代表专业小组专题视察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情况,以及对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“水改”类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开展“回头看”。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办领导,区水务局、属地镇街相关领导及具体负责人员参加。

  围绕如何将城市“绿色资产”真正变成惠及人民群众的“生态红利”,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首先,视察组一行实地察看了珠江后航道(番禺段)海绵城市和碧道、莲湖涌碧道等建设情况,通过实督查、听汇报、细询问,深入全面了解我区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的工作情况,并充分肯定了我区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。

  视察组指出,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是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,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需求的向往的重要抓手,并提出建议,一要突出系统规划、统筹推进。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,以系统化、全域性为着力点,将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,结合我区自身特色,打造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的“番禺模式”。围绕任务目标,做好统筹推进,凝聚工作合力,推进海绵城市、碧道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。要认真做好在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资金统筹监管,切实把工程建成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民生工程。二要突出以人为本、因地施策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大力推进碧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碧道串联周边文化节点的作用,推动碧道建设迭代升级,向精品化、特色化转变。因地制宜配置实用型的海绵城市设施,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环境相融合,与自然相协调;加快推进老旧小区“海绵化”微改造,切实改善市民群众居住环境。三要突出多元融合、共治共享。要探索“碧道+海绵城市”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,充分发挥绿地收集、滞留、净化、渗透雨水等功能,增加碧道雨水收集与下渗净化能力;通过“碧道+乡村振兴”建设高质量滨水经济带,串联并促进沿线乡村产业的提档升级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加力提速;探索运用无人机+视频+AI手段等智能化手段巡查与监管,提升河湖设施的智慧安全运营水平。同时,将碧道日常管护纳入乡村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畴,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关注和参与水资源管理,实现碧道共治共享良好社会氛围。

  随后,为进一步提升代表建议办理质效,切实提升农村入户水品质,让“绿色资产”服务提质优民生,视察组一行实地调研桥南街推进农村供水改造工作情况。在陈涌村改造点现场,视察组与村民开展深入交流,并听取了承办单位建议办理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52号代表建议(关于加快推进桥南街农村供水改造工作的建议)工作汇报。视察组指出,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,事关群众利益和农村长远发展,承办单位及相关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,要牢牢守住饮水安全底线,加强综合协调、加快在建工程进度,确保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建好、管好、护好,让村民群众喝上放心水、健康水。视察中,提出第52号代表建议的黄代表对该建议办理成效表示满意,并希望承办单位在推进建议办理过程,采取多种形式与代表保持联系,随时把代表的意见和要求收集起来,及时把办理情况反馈代表。据了解,目前桥南街4条行政村,已完成陈涌村和南郊村农村供水改造,蚬涌村和草河村结合雨污分流工程正采取“同槽施工”推进中。

  通过开展“回头看”跟踪建议承诺解决的是否已落实到位、承诺解决的是否有新进展,及时向代表进行“二次答复”,这是区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、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;也是把代表建议办出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温度情怀的行动实践。


  (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)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